资讯要闻
联系我们
电 话:0371-65356233
邮 箱:henangyjjh@163.com
邮 编:450003
地 址:中国 . 郑州市金水区经五路66号
万紫千红总是春 | 那些疫情下闪光的瞬间
时间:2022-04-25 10:59
阅读:1527
来源: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番话,虽是说与中国青年,但其理其意,国人通用。

现在再看这句话,似乎更是感触良多。
疫情侵袭,城市病了,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没有倒下,他们纷纷为这个城市做着这样那样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四面八方赶来的救援队伍更是接力一般筑起了保护人民的铜墙铁壁。
疫情面前,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前人是这么说的,后人也是这么做的。
你可以没有光,但你不能扑灭光
而就在全民抗疫的关键时刻,在大家竭力发光发热之时,有这样一条新闻显得极其刺眼。
19日的下午3时,@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消息,近日,上海静安警方根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移交的相关线索,破获一起哄抬物价非法经营案。

此消息一出,瞬间登顶热搜第一,还未点击进入,就能感受到大家溢出屏幕的怒气。
案件梳理:
4月18日,上海静安警方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移送的相关线索反映,有市民举报陕西南路上有人通过大幅抬高价格贩卖鸡鸭等食材,涉嫌哄抬物价。
接报后,警方对陕西南路一小区开展现场检查,发现位于小区弄堂附近有快递人员聚集,且在弄堂内堆积着大量青菜、鸡蛋、鸡、鸭等食品原料。
经走访调查,警方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高某。
4月10日以来,犯罪嫌疑人高某大量囤积青菜、鸡蛋、鸡、鸭等食品原料,并非法租用他人食品经营营业执照在网络平台开店对外销售。
同时,为追求高额利益,高某从外地以批发价购入的青菜(6元/斤)、冰冻鸡(38元/只)和冰冻鸭(35元/只)大幅抬高价格对外进行销售,进销差价率分别达到了150%、184%和437%。
截至案发,犯罪嫌疑人高某已累计销售175余万元,非法获利150余万元。
成本25万,获利150余万!
在这个节骨眼,疯狂吸食如此利润,网友直呼惊掉下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不仅是资本,普通个体亦是如此,当所得利润够大够耀眼时,总会模糊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眼睛。
于是他们开始看不到人间疾苦,沉浸于见不得光的金钱中,并乐此不疲享受这种腐烂的欢愉。

黎明之所以能冲破黑暗,是因为有无数人尽己所能发光发热。
何为尽己所能发光发热?
是积极配合落实各项防疫管控措施;
是对援助人群抱有崇高的敬意和感激;
是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与他人一定帮助......

如此星星之火,足以照亮整个苍穹。
而你若是没有这些光亮,那你至少不要扑灭这些光。
目前,该案中犯罪嫌疑人高某因涉嫌非法经营罪已被静安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件“小事情”,真的太重了
就在#上海警方通报男子囤菜赚百万#话题出现当天,#安徽一农民为上海捐2吨大米#的暖闻也进入大众视野。

今年25岁的王正是一名退伍军人,2019年,跟随老乡来到上海,从事美发工作。
“这是我在封控期间,唯一能帮上海做的一点小事情。”王正说。可现在,他们一家为上海做的这点“小事情”,全国人民都流传开了。
事情要从王正所在的小区被封控管理后说起,封控后的他本想去做志愿者,但所在小区确诊一例阳性,不得不居家的他看到很多人都在为团购不到物资发愁,于是他便冒出一个想法——让家里给上海捐赠些粮食。
当他向父亲提出给上海捐赠些粮食的想法后,果不其然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但当他听到爸爸说要捐赠两吨大米时,还是愣了一下。

王正的父母是安徽省旌德县新水村的村民,由于近几年很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耕地闲置,父亲王春民便将一些闲置稻田租赁过来集中耕种。
新水村党总支委员、治保主任彭德胜说,王春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特别勤劳能干,去年,王春民种了将近120亩水稻,收了七八吨稻谷,去掉各项成本之后,王春民家里还剩下大约两吨稻谷。
随后,村干部将其捐赠两吨大米的事汇报给镇政府,还组织村“两委”干部一起,也向上海捐赠了一些物资。
紧接着王春民的两吨大米跟该县其他捐赠物资一起,由县经信局统筹安排,运往上海。
4月18日上午,闵行区莘庄镇称已经在4月6日收到了捐赠人为“安徽省旌德县王春民”的两吨大米”。

目前,这些大米已经发放到需要人群手中。
事情到此,一家人为上海做点实事的心愿才终于落了地。
至于未来,王正说在被封控的日子里,是周围的邻居们的帮助让他感受到了莫大的温暖,所以疫情结束后,他还是会留在上海,在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继续驰骋。
温暖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疫情中,像王正他们一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捐款捐物、搭手帮助、祝福祈祷......
01
有位网友说,自己楼下住着一个老奶奶,每当他们团购的菜到了时,总会分一点给她,奶奶总是强调:“不要多给,我有口吃的就行,我没东西能给你们,睡不着觉的。”
有天,奶奶来敲门,说自己有吃的了。
网友看那是盒马发的物资,奶奶连箱子都没有拆,就拿来给自己,让他给其他几家分一下,而且还不让拒绝,说他好不容易有东西给大家了。
“已经一个月了,希望她今晚睡得好一点。”最后网友收下了奶奶送来的那箱菜,并在朋友圈里评论道。
02

五十多岁的张先生患有闭锁综合征,几个月前,医生告诉其妻子,90%患有这种疾病的病人活不过6个月。
而这个4月份的生日,或许就是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生日。
“到了生日,给你买生日蛋糕吃。”妻子常常这样哄他。
但真到了生日那天,妻子却想把这件事捱过去,因为此时的上海已实施全域静态管理,蛋糕店关闭,想要吃上生日蛋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妻子虽然不提,但张先生却没忘。
那天,他盯着闹钟看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十点,妻子不得不开了口询问。张玮哭了起来,用眼神示意想要吃蛋糕。
可家里没有任何做蛋糕的材料,自己也压根不会做蛋糕,想着或许最后的一个生日,丈夫却连想吃的生日蛋糕都吃不上,自己也难受起来。
无奈之下,妻子只能求助于小区微信群,看看谁家有没有吃剩的蛋糕可以匀点。
令他们二人没想到的是,小区300多名居民有食材的出食材,有用具的出用具,淡奶油、鸡蛋、草莓、蜡烛、卡片......不一会就送到会烘焙的邻居手上。

凌晨一点多,一个凝结全小区300多人努力的蛋糕送到了张先生妻子手中。
在疫情管控的社区,在食材运力紧张的时刻,张先生在妻子的帮助下,在300多人的祝福中吹灭了人生或许最后一次的生日蜡烛。

疫情发生以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影响,生活似乎被憋闷、焦虑及紧张的气氛所笼罩。
但当我们抬头仔细看下,其实美好也在不断上演,温暖也在不停传递。
而我相信所有这些美好和温暖,汇聚一起,就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带大家走进光芒四射的春天。
还记得那个帮不会使用手机付款的奶奶买菜的姑娘吗,她收到了老人手写的一封信。

那张浅墨素笺中写的是朱熹的《春日》,随着娟秀的字迹,细细读完.
我们犹如见到一位在乱世中忧国忧民的佳人名媛,又如看到不久后人们畅享满园春色的风光盛景。
文章末了,谨以此诗再作分享:
胜日寻芳泗水边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